我的「内容创业」之路
兴趣是做内容的关键。没有兴趣,就没有激情(passion),没有激情,大概率不会坚持太久。
这个道理就跟我们上班一样。当赚钱不再是唯一目标,而工作内容又无法让我们提起兴致时,离职便成为最后的体面。
我当初选择离开职场,去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,就是因为厌倦了职场的一切。不想再为别人的梦想买单,也不想再为别人的 KPI 损失自由,更不想再继续捏着鼻子吃翔。
于是,听从兴趣的召唤,我选择了成本比较低的「内容创业」,去做让自己感到满意的事。
创业这个词,看上去十分美好,但是谁做谁知道,现实的残酷性往往超出想象。
如果让我退回到五年前,重新做选择,我肯定还会踏出这一步。只不过出发之前,我一定会反复告诫自己「兴趣只是开端,兴趣不能代表一切」。
做内容需要持续不断地对外输出,没有兴趣的支撑,根本走不远,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。但是只有兴趣,而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,那兴趣则只能称之为兴趣,远远没有达到「创业」的标准。
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领域,并和商业有机结合,才是内容创业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我从小喜欢读历史,学习日语时爱上了读日本史。这么多年,也读了几本讲日本历史的原版书。但一直抽不出时间进行系统性整理。
于是,我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,将日本史选作内容创业的方向。
我的落地打法非常简单:首先通过阅读原文的方式,了解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;然后用中文整合收集到的资料,写成公众号文章赚取流量。
当时的商业思路非常朴素:只要有流量就不愁赚不到钱。但现实却狠狠地给我上了一课。
由于我的文笔不够熟练,对历史人物也不够熟悉。所以一篇推文从选题到发布,往往要耗费数周甚至更长时间。
我是理工科出身,本身并不擅长人文学科类的写作。打磨文字的过程中,那种词不达意而又无可奈何的感觉,常常让我感到煎熬。
不过煎熬是突破瓶颈的必经之路。随着内容越写越多,我对文字的感觉也越来越好。慢慢进入了正向循环,我开始体会到创作的乐趣。
可这种状态并没有持续太久。文字越写越多,我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高。我开始不满足于单纯转述历史事实,而是希望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历史观点。
可我并没有受过正规的历史学教育,也不懂的如何研究历史,仅仅凭借一腔热血在输出,一时半会根本就培养不出独特的视角。
于是,我停下手头工作,开始阅读大部头的历史书籍,期待通过大量阅读带来质的飞跃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段时间非常舒服。什么都不用想,每天就是读书,一本接着一本。但是我所期待的质变并没有如期发生,反而越来越觉得自己根本不具备做好历史内容的能力。本质上是我低估了历史学的难度。
这段经历让我明白,光有兴趣是不够的,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业能力,根本不可能做出好的内容。
虽然没有拿到结果,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如果当初我只是停留在想法萌芽阶段,而没有及时采取行动,说不定到现在还沉浸在「我能做好」的幻觉中。
所以说,只有真正行动起来,才能知道自己到底行不行。
既然历史内容不好做,那就换个方向。反正方法都是一样的。
于是我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「日语」。选择这个方向并非出于偶然,也不是从头开始,而是延续了一直以来阅读日文原版书的习惯。
确立新方向之后,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通过公众号分享自己的日语自学经验。没想到推文发布以后,竟然火了。
然后我趁热打铁,利用之前做日本历史的思路,连续写了很多篇从历史角度解读日语知识的科普推文。
这些推文发布以后,公众号粉丝数迅速增长,不断创造新高。看来这类内容没什么问题。只要我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发布优质内容,流量只是时间问题。
换句话说,我终于找到了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创业方向:日语教育。
明确方向以后,我开始重拾编程技能,开发了一系列用于做日语内容管理的工具和产品。确立了一条创业理念:用技术手段打造极致的运营效率。
目的是通过编程技能打造出差异化。同行能做的内容我也能做,但是我做得更快、更省力。
基于这个理念,我开发了批量生成语法和词汇知识卡片的产品功能。经过多次迭代,成功搞定了小红书的日常运营。
与此同时,我通过大量阅读「语言学」和「日语语法」相关的书,快速构建了一套完备的日语语法知识体系。为了进一步夯实这部分知识,我通过践行费曼学习法,自己写了一套「日语系统语法」。
通过这两种打法,我用一年时间铺设了公众号、视频号、小红书这三个主要渠道(4P 中的 Place),粉丝总数已经破万。
接下去我会在每个渠道上架付费产品,并通过「内容营销」和「直播」做推广(4P 中的 Promotion)。
相信很快我就会实现自己的商业目标。祝我好运!